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

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

谈起第一次求职,心中免不了浮现许多问号,心情上也旁徨不安。如果在求职之前,能够有职场前辈针对自己的疑问给予建议、厘清方向,反而可以将这些困惑视为确认职涯选择的指引,化阻力为助力,帮助求职者顺利出线。

原文刊载自《经理人月刊》139期《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薪水该开多少钱?一次解决求职 10 大疑惑》作者 吴砚文

以下整理 10 个社会新鲜人第一次找工作时最常见的问题,不妨试着从中找寻你的职涯方向。

Q1. 应该继续升学念研究所,还是先出社会工作?

《研究所这条路》作者罗伯特.彼得斯(Robert Peters)认为,如果没有非常坚定的意志想要继续升学,不妨离开校园先去工作。因为,工作经验不仅有助於深入了解自己喜欢的领域,也能让人变得更成熟,明白大学时期认为繁重的课业量,比起职场的工作量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因此更愿意孜孜不倦地学习。

此外,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系教授胡昌亚也指出,几乎所有国外 MBA 都要求学生至少要有两年的工作经验,就是希望学生能以既有的实务经验为基础,设身处地想像商业情境,避免学校所学的理论流於空谈或隔靴搔痒。

Q2. 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也不确定适合什麽工作,该从何找起?

104 资讯科技职涯事业处副总经理陈嵩荣认为,职场新鲜人普遍不知道该从事什麽工作,背後隐含有两个原因: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职场。

了解自己方面,除了可以善加利用学校、人力银行的资源,检测自己的职业适性、工作价值观或职业兴趣外,IBM 大中华区销售暨全球整合企业事业群人力资源副总经理林雅莉也建议,求职者可以观察自己平常在浏览网站或阅读报章杂志时,目光最常停留在什麽议题上?怎样的内容会吸引你想更进一步了解?透过这些线索,挖掘出自己的兴趣和取向,进而以此做为求职的大方向。

锁定大致方向後,接着可以从「产业、公司、职务」这三个层次去了解职场实况。陈嵩荣指出,新鲜人可以从网路上的公开资讯(像是财务年报、营运分析)去了解感兴趣的产业和公司,是正在向上成长、还是走下坡。至於职务内容,建议从工作说明书、徵才条件、薪资行情及未来发展等角度蒐集资讯、综合评估,尽可能增加求职时的方向感。

Q3. 有兴趣的职缺所要求的工作条件,自己都不符合,该怎麽办?

奥雅国际顾问董事长杨士汉在《求职圣经》中指出,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收到不适履历的机率,会在招募讯息中列出许多条件。其中有些是必要条件,有的是单纯加分用,或是根本可有可无。

然而,最高标准的徵才条件只是理想,实际招募过程往往会和目标有落差,最终录取的人选,也不一定会完全符合企业开出的规格。

因此,对於某个职务有兴趣的求职者,应先审慎判断哪些条件是该职务不可或缺的核心经验或能力,只要自己具备该能力,即便其余条件未完全相符,也该大胆应徵;反之,若万事俱备只欠关键能力,求职者可能就需要再多加思索。

Q4. 无相关工作经验,面试时如何为自己加分?

陈嵩荣指出,比起实务能力,企业在面试社会新鲜人时,通常会更看重「态度」。若求职者刚好有工读经验,建议可试着分析自己对该职务或所属产业的观察与心得,也可以分享过去处理某个问题的经验,藉此展现自己的行事态度:是否主动积极、负责任、虚心学习等,提供面试者除了履历以外的判断材料。

若是没有工读经验,也别因此感到气馁或是悔不当初,而应坦然接受目前的自己,并思考如何在既有基础上呈现出企业想观察的良好态度。陈嵩荣建议可朝「蒐集公司或产业资讯」下手,事前做足功课、准备好提问,在面试时努力展示自己的企图心。

Q5. 该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好?

曾任职於小型出版公司,也待过百年企业 3M 现任趋势科技台湾暨香港区总经理洪伟淦指出,大公司和小公司各有优劣利弊,没有高下之别。

一般而言,小公司资源少,常需要工作者身兼多职,可能一个人就得包办产品开发到末端业务销售。好处在於能够快速熟悉完整的生意流程,养成全观思考和决策的角度;坏处则是广而不精,工作者很难提升流程中个别阶段的专业能力。

比起小公司「从头包到尾」的工作方式,大公司制度严谨、分工精细,从研发、生产、营销、到库存等,各有完整的功能部门负责营运。所以,工作者身在其中,大多时候只能专注在所属部门的工作,除了跨单位合作外,少有机会了解公司其他业务。

洪伟淦认为,大小公司带给他完全不一样的学习成长,提醒新鲜人不应将重点放在公司规模,而应该确保自己的心态要正确,到大公司学专精领域、在小公司培养全观思维,如此才能累积最佳的工作体验。

Q6. 薪水该开多少钱,才不算低估或高估?

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

十字象限图

市面上有许多情报资料可供职场新鲜人了解薪资行情,但是,行情只是要让新鲜人在求职时心里有个底,不是把行情当成自己的谈判底线去面谈,或是把薪酬待遇当成选择工作的唯一标准。

陈嵩荣认为,社会新鲜人求职首重「累积经验、学习能力」,因此在考量薪资条件时,建议可利用横轴为「薪资多寡」、纵轴为「学习强度」的十字象限图做为综合判断标准。

其中,求职者最常感到两难的第二象限(薪水少、学习多)和第四象限(薪水多、学习少),陈嵩荣认为应优先考量「学习强度」胜於「薪资多寡」。原因在於,「薪水少、学习多」的工作,一开始薪资虽然不如人,但工作者透过学习累积的实力,却可能带动未来薪水涨幅和发展,胜於「薪水多、学习少」的工作。

Q7. 不选择与本科系相关的工作,不会很浪费吗?

经常到学校演讲的洪伟淦观察发现,很少有学生在选系时就清楚明白自己「想要什麽」。因此,在面临毕业、寻找第一份工作时,也不该被这个「不确定」的因素绊住脚步,而应先从自己的兴趣或热情出发,找到相对应的职务(业务、行销、研发等),再和自己所学比对有没有重叠之处。

洪伟淦强调,社会新鲜人不必拘泥於一定要学以致用,因为过往累积的经验,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你的资产。他以自身经验为例,拥有机械背景的他跑去应徵业务销售,两者看似毫无相关,但材料学识却大大提升他与客户沟通技术问题的专业度,成为他在贩售耗材产品时的大功臣。

Q8. 到职後都没人教我要做什麽,该怎麽办?

富邦人寿业务经理杨美娟建议,与其被动等待谁来教你做什麽,新鲜人应该主动请教他人有没有你可以帮上忙的地方。因为企业既然花资源聘请你来,一定有需要你发挥之处;而没人教你该做什麽,最可能的原因是大家都太忙了,此时也更需要新鲜人主动开口询问。

然而,可能有些新进工作者好不容易鼓起勇气问旁边的同事,却因换来一阵冷漠回应,从此再也不敢「打扰」同事。杨美娟认为,关键在於工作者「主动询问」的对象,应该是主管而不是同事。因为,同事很可能会担心自己为了教你而耽误手边的工作,引来上司究责;主管却不会有此顾虑。

Q9. 不太适应工作,我该忍耐多久再提离职?

大块文化董事长郝明义在《工作DNA》一书中指出,当人们接受一份陌生工作时,难免会产生怀疑或排斥,「这就是我所寻找的工作吗?」这个答案也许是,也许不是;但郝明义认为,机缘既然让你接受了眼前这个机会,应该有其道理,因此当工作者苦於不适应、不顺手而动念离去时,反而应以此为起点,再多坚持6个月。在这段期间,无论是澄清一些疑惑、厘清一些方向,或者是从这个再也不会回头的行业或公司里,获取一些再也没机会接触的经验与知识,都比断然离去要能收获更多。

陈嵩荣则认为,工作者初入职场时,通常很难区分眼前的不适应是学习阵痛期或是公司有问题,而不自觉走上「挫折、离开、再挫折、再离开」的离职模式,总在真正学到东西前就喊卡,完全无法累积专业能力和经验。

他建议,职场新鲜人可以把「得心应手」当成判断标准,如果努力学习、克服困难之後还是觉得无法适应,再谈离职也未尝不可。

Q10. 已经找到工作,却突然出现待遇更好的机会...

陈嵩荣认为,对於毫无经验的求职者来说,「好工作」的标准该是一份可以让人持续成长、累积实力的工作,而非薪酬待遇。因此,在比较两个工作机会时,如果其中一分工作很明显是「凉缺」(工作量少,薪水却很多),甚至可以预见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轻松驾驭工作内容,那麽就该果断拒绝。

陈嵩荣指出,无论做什麽选择,难免都会有「不知道另一个会不会更好」的遗憾。除非你选了 A 工作後,放弃 A 再选择 B 工作,否则你永远无法确知何者才是「最佳选择」。而就职场经验来说,工作者在短时间内从 A 跳到 B 的纪录,不仅可能让整体履历扣分,也很难保证B工作一定会比 A 更好,反而可能悔不当初。

他建议,既然已经选择了A,只要这份工作还有学习的空间,即便薪资待遇不如 B,也应该继续待下去,培养自己的稳定性。

THE END